找到相关内容584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《阿含经》谈如何亲近善知识

    总之一句话,这里所谓的“善”,都是跟正法、正律、正义、胜法、无罪等向上、向善等相关联的美好事务。   《杂阿含》卷第四中是这样给我们定义的:“何等为善知识具足?若有善男子落度、虚妄、凶险,...。在《阿含经》中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善知识,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即世俗的善知识和出世的善知识两类。  第一,世俗的善知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:  1.持戒严谨的善知识:“若有善男子落度、虚妄、凶险...

    释慧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4239856.html
  • 《亲友书》略释(一)

    那也就显得目光太短浅了。  二者(持戒波罗蜜多)分四:所护的戒;断除违品;修持;以喻说明。  初者(所护的戒):  杀盗淫妄说,耽食爱高床,  断诸酒歌舞,华彩及涂香,  若女男能成,此八...,马上远离或加以消灭。如果让它们占上风,则自己的戒律很难得以护持失。  三者(修持):  说无生由勤,有死因,  勤能长善法,尔可修谨慎。  “无生”,在藏文中有“甘露”之义,亦指“涅槃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44943014.html
  • 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其次第开展与整体运用(2)

    犹豫、疑惑。[此谓彼之信根也。]  大德!于有信的圣弟子,可期待彼发勤而住,断诸恶、修诸善,勇健、坚固、。其精进,此谓彼之精进根也。  大德!于有信、发勤的圣弟子,可期待彼具念,成就最胜念慧...上慧学。[54]  (五)以修习【四正勤】贯彻始终  《长.10 十上经》说︰‘云何一成法?谓 于诸善法能。’(大正  1,53a4f).  《长.2游行经》遗教︰‘(诸)比丘!无为!我以...

    杨郁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4046274.html
  • 何时可现神通?

    比丘在质多罗长者目睹了神通表演后,又告诉他说:「长老当知,这一切的神通变化,都是由于我的修行而产生的。是修行的根本,是最终能证得无止正等正觉的根本。」,但是质多罗长者并没有听进信席话,他...  那么神通究竟有什么作用?要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现神通呢?而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现神通呢?翻阅经典记载,似乎并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则,而是要视不同的缘起来决定吧!有关可以现神通的情况,约可归纳出以下几点...

    丁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0548608.html
  • 释尊的教团及行化

    舍寿之前,又对比丘们做了最后的教诫:「是故比丘,无为,我以故,自致正觉。无量众善,亦由得。一切万物,无常存者。此是如来末后所说。」(《长阿含经》卷四第二经《游行经》,《大正藏》一· ...佛法。他们都成了离欲的阿罗汉。 在鹿野苑度过第一个雨季的安居生活,释尊便嘱咐弟子们各各游化人间,弘 扬佛陀的教义,乃至要弟子们应两个人同走一条路。佛陀自己也单独去到优娄频罗聚落,化度了事火外道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5451513.html
  • 唯识三十颂及科判

    等三根 勤安 行舍及害烦恼为贪瞋 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为忿 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 不信并懈怠及失念 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 寻伺二各二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... 丙、重明六位: 遍行: 初遍行触等。 别境: 次别境谓欲,胜解念定慧,所缘事不同。 善: 善谓信惭愧,无贪等三根,勤安,行舍及害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1453338.html
  • 略析“三三昧”与“三摩地”

    到是非有的(是虚幻的)。依此见(觉察)的原故;应当知  晓建立空三摩地(的实意)。如此(承接上文)菩萨在此三种三摩地中,精勤()、修学(随佛解  持)。在此建立,如实的了知其意。对于其他的三三摩地,也能如其本质的领悟深入其中。安立(设施)  理趣,而如实的悟入。从而修习理趣,如其实质的了达知晓其意蕴。故可说于其中,那诸多的声闻众人,  精勤()、修学(随佛解持)。及圆满证入。  释及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0565724.html
  • 菩萨的慈悲观

    、贫穷,二者、邪见。施贫者则便得罪,施邪见则名犯。若不犯者,是名善行。  菩萨的慈悲观—三 海涛 辑  1.怜愍者有五因缘:  一者、受苦众生,二者、行恶众生,三者、众生...业,不受苦恼,贪着五欲,耽乐嬉戏,贪爱己身,不修善法,是名。  四、复有众生,不受苦恼,不行恶业,亦,为求解脱非因见因、非果见果。是名邪见,如外道等。  五、复有众生,不受苦恼,不行恶业,亦...

    海涛 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1867245.html
  • 众善奉行—佛教思想与企业的和谐发展

    相互矛盾,其实这也是了解佛教真正的思想。佛教虽强调在竞争中制胜,但却教导弟子精进──佛教希望大家努力的目标不是为了竞争,而是为了提升自己、为了自己而努力。而这个概念运用在管理企业也是一样的:一个良质的企业应将努力的方向在恶性竞争、打击同业上面,应是努力去精进自己,努力开发市场、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,这就是为了自己而进步、努力。 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,精进是佛陀对弟子的基本要求,...

    海涛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2170613.html
  • 宣化上人语录:持戒、忍辱、布施

    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。  ○ 持戒要严谨,,要清净。“清净如满月”,丝毫不能违犯。   ○ 若不想被境界所摇动,首先要持戒。  ○ 戒乃出家人的准绳。  ○ 人在世界所造的恶业,皆因持戒的...;你若懂戒律,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,浮浮荡荡—点根基也没有。    一九九零年,宣公上人至台湾弘法,于台大医院开示   ○ 戒律的根本只有一个,就是自私。  ○ 精勤持戒要注意在人不见的地方。不是...

    宣化上人

    |持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08/055125208.html